道生闭门会 | 石建辉:创业公司如何布局出海全球化

日期:2025-03-10    文章来源:道生资本
图片

本文根据原敏实集团董事局主席石建辉在「道生资本·机器人和高端装备行业分享与交流闭门会」的主题分享《创业公司如何布局出海全球化》现场实录内容编辑整理。

全文3365字

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

创业公司
如何布局出海全球化


石建辉



大家好,我是石建辉,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,敏实集团也算是全球化发展比较早的企业。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考虑要不要走向国际市场,今天就把敏实的经验分享给大家,希望能给各位一些启发。
我觉得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,心里都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。虽然大家在中国创业,但从长远看,国际化是值得思考的方向。当然,我不是让大家马上就去做全球化,如果你还没准备好,就在心里种下这颗种子,等时机成熟再让它发芽。海外市场非常广阔,当国内发展遇到瓶颈时,海外也许就有更好的机遇;就算在国内发展顺利,海外市场也能助力企业更上一层楼。
就像拼多多和字节跳动,2016年的时候,拼多多还没如今的影响力,字节跳动在互联网行业也还算不上巨头。可仅仅过了9年,它们在市值等方面都超越了BAT。新一代创业者和老一代相比,在国际化视野和认知上有很大不同,国际化这个话题值得大家认真琢磨,要是有条件,就积极思考并付诸行动。
敏实集团当初选择国际化,很多投资者不理解。那时候中国汽车市场年增长30%,国内设厂毛利能达到40%,而海外只有20% ,可我们还是走向了海外。现在敏实60%的销售来自海外,40%的资产在海外,海外员工相关指标综合下来占比45%,海外有15个工厂。我2008年退休时,公司国际化程度是35%,净利19%,从制造业角度看,算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我们复盘发现,如果没有全球化,很难达到现在的利润水平。
我们选择全球化,主要有这几个原因。首先,汽车行业的主要客户群体在海外,我们想要发展,就得把全球重要客户变成自己的客户,也就是“抱大腿”,所以必须走向全球化。其次,当时海外的技术比中国领先,我们通过在海外合资合作、收购等方式,获取先进技术,实现技术提升。虽然现在中国在成本和技术上有了优势,但当时情况不同。最后,企业自身发展要求我们从研发、生产到销售服务的整个网络都要跟随全球客户的脚步,所以全球化布局势在必行。
根据敏实的经验,企业全球化发展可以分为“五步曲”。第一步,要想清楚“为什么去”。全球化成功的概率并不高,大概只有20% - 30%的企业能成功,很多企业走出去都亏了钱。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动机,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,只有清晰的动机才能支撑企业用正确的节奏和心态去应对。第二步是“去哪里”。第一次海外拓展的成败对后续全球化进程的信心影响很大,要谨慎选择目标市场,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地方。第三步是“怎么去”。方式有很多种,比如收购兼并、自己建厂、和当地企业合作等,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。第四步是“谁去”。是老板亲自去,还是在当地找华人,又或是从国内派人,这对海外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。最后一步,要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图,一步一步落实全球化战略。
创始人及创始团队对全球化的认知也很关键。很多企业说要全球化,但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认知,在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障碍。下面我再和大家详细聊聊对全球化相关概念的理解。
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事物。从历史上看,波斯帝国时期就有不同文明的碰撞,罗马帝国的宗教传播,郑和下西洋的文化交流,再到殖民时代、环球航行,以及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全球化。集装箱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贸易的发展,如今各种新技术也在影响着全球化进程。有人说特朗普上台后全球化转向了,但其实产业转移是历史规律,贸易摩擦只是阶段性现象。我推荐大家看看《世界是平的》和《全球化简史》这两本书,对理解全球化很有帮助。
再说说逆全球化。中国在全球GDP中的占比持续上升,美国对中国、墨西哥、加拿大加征关税,就是因为贸易逆差问题。全球贸易格局导致了贫富差距和经济不平等,进而引发民粹主义抬头。疫情之后,消费者更倾向本土市场,全球资本流动下滑,地方保护主义加剧,中美之间在经济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矛盾。但我认为,全球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交融已久,很难完全分开,所谓的逆全球化更多是全球多元本地化。西方在全球化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,比如没有保护好自身功能、盲目相信市场力量、建立了财阀制度破坏民主,现在也在修正。
全球多元本地化是未来的趋势。各个国家虽然设置了一些贸易壁垒,但还没到敌对的程度,企业需要和当地共生共存。那种单纯把中国产品卖到全球的时代已经过去,现在应该思考如何利用中国的成本、技术和商业模式,和海外当地团队合作发展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技术、用工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,本地化生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全球孤岛化也在加重,所以企业要学会在中国思考全球业务,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和团队。
敏实集团在全球化实践过程中有很多经验。2006 - 2008年,敏实销售额在2亿 - 3亿的时候就成立了海外事业部开拓海外市场。一开始我们选择澳洲市场作为切入点,之后又拓展到日本、欧洲等地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逐渐掌握了市场规律,每次进入一个新市场前,都会深入研究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,做到知己知彼。比如2007 - 2008年,我们借助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,成功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拿下了可观的市场份额。
现在获取市场信息比我们那时候容易多了,大模型技术给企业带来了很大便利。我给公司开战略会议时发现,只要问题问得精准,大模型就能提供非常详细的竞争对手信息,甚至能获取海外市场的价格数据。像DeepSeek,给出的建议很有建设性,虽然最终决策还得靠企业团队,但它确实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。
在全球化发展中,了解竞争对手很重要。我们当时为了深入了解对手,尝试了很多方法,合资合作、收购兼并、购买半成品材料,甚至挖人,对市场了解得越透彻,做出的决策就越精准。
企业想全球化,核心管理层达成战略共识必不可少。敏实当初做全球化时,开了很多会来统一思想,虽然外部投资者不理解,但事实证明,我们现在的规模和利润都得益于全球化布局。
在人才选派方面,我们也走过弯路。一开始,我们觉得派能力强的人出去准没错,结果却出了问题。比如福特的采购老大加入我们后,墨西哥工厂的项目就遇到了难题,从中国和当地派了不少人都没能解决。后来我们发现,跨文化融合能力非常关键,于是建立了基于大语言模型测试人员开放性的模型,根据这个模型来选择合适的国际化人才。因为海外业务人员更换周期长,所以选对人至关重要。
我们还制定了“国际化衡量指标”,包括营收达到50%、完善国际布局、组建合适团队、建立有效运行机制,以及实现全球人员融合,前四项敏实都完成了,但全球人员融合这一项还在努力。另外,以重要客户为导向进行全球化发展也是个不错的策略。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全球战略规划、竞争对手的动向,来制定和调整自己的全球化战略,客户往往能带动企业成长。
从宏观层面看,国家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推动全球化发展,中国企业出海的越来越多,有主动全球化的,也有被动全球化的。就拿汽车行业来说,出口量一直在增长,预计到2030年还会大幅增加。但在海外生产和国内生产的比例上,要找到一个平衡点。全部在中国生产出口,会抢占当地市场,引起抵制;全部在海外生产,目前中国企业还没这个能力。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方面和国际企业还有差距,国际企业全球化收入占比61%,而中国企业只有19%。不过,中国品牌在新兴市场表现出色,像在东南亚,中国车厂的产能不断扩大,出口势头强劲。
现在很多中国企业以科技为导向,降低成本、创造新价值,从全球范围看,这是有机会的。像苏州追觅,在多个领域积极拓展海外业务。汽车行业也在持续增长,中国本土车厂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。虽然中国和欧洲的产业竞争会更激烈,但中国产品在成本上有优势,在海外有市场需求。
构建全球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战略思考、业务拓展、当地运营等都很重要,而资金和团队是关键。如果企业想走全球化道路,首先要和团队达成共识,然后制定合适的路线图去尝试。在这个过程中,企业会面临扩大市场、获取技术和人才、海外融资等问题,要构建完善的网络,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,并确定优先顺序,同时也要重视人才培养。
总之,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,谨慎思考全球化发展的时机。全球化不是企业发展的必选项,但遇到合适的机会,还是值得去探索一番。希望我的这些经验和思考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。